孩子任性不可愛,其實是需要你們的愛!當他們發脾氣,不能只是用「哄」的,而是要…

昨天,妹妹帶著小外甥來青島看我,

結果,女兒全程都像一隻小刺蝟,


對弟弟充滿了嫌棄和敵意。

好久沒見小外甥了,

我難免會親親抱抱,

女兒一直纏著我:

「媽媽抱,媽媽抱」,

還去推弟弟。

 

知道女兒是在跟弟弟爭寵,

於是耐心地跟她解釋:

「媽媽最喜歡的還是你,

弟弟是客人,第一次來家裡,

咱們要熱情一點哦。」

可無論怎麼解釋,她都是一句話:

「不要弟弟,不喜歡弟弟」。

(繼續往下閱讀…)


 
 
 

 

孩子任性不可愛的時候,

其實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第一次感受到女兒對我這麼強烈的佔有慾,

我瞭解她對弟弟所有的敵意,

都是擔心弟弟會把媽媽搶走,

那些一個個任性的小舉動背後,

都是想要獨佔媽媽的愛。

孩子任性不可愛的時候,

其實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

來尋求爸爸媽媽的關注和愛。

 

最不給媽媽面子的孩子,

是因為從來沒有陪伴和愛

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 3》開播以來,

黃聖依的兒子安迪備受關注,

他是節目中「最不給媽媽面子」的孩子,

節目開始,

在小暖男嗯哼忙著把媽媽打扮成漂亮的小公主時,

安迪卻挑了一件自己最不喜歡的衣服讓媽媽穿。

後來,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

也是對媽媽充滿了嫌棄,

不滿意媽媽做的早飯:

「米飯那麼少,菜那麼少,水果那麼少」;

不滿意媽媽媽準備的

「扮演員警遊戲」的小驚喜,轉頭就走;

不滿意媽媽為自己挑選的衣服,

全程都在大喊「不要」、「不要」;

不滿意媽媽帶自己去拍照片,

各種哭鬧發脾氣;

 

這個不太可愛的孩子,

竟然已經習慣孤單

然而,就是這個不太可愛的孩子,

是最讓人心疼的,

當節目組問他:

「爸爸媽媽不陪伴在身邊的時候,

會不會孤單」

他毫不猶豫地回答:

「不孤單,已經習慣了」。

 

 

抗拒、嫌棄媽媽的背後,

是在表達孤獨無助的不滿

在幼升小的模擬考試中,

老師讓他分享一些開心的事,

這個 6 歲的孩子回憶了很久,

依然搖了搖頭。

一個五六歲的孩子,

竟然沒有開心的回憶,

內心是多麼落寞和孤單啊!

原來,那一次次抗拒和嫌棄媽媽的舉動背後,

是無數個孤獨而又無助的日子,

有不滿,更有對愛和陪伴的深深渴望和期待。

 

看到後來的節目中,

黃聖依意識到了兒子的期待,

努力修復跟兒子的關係,

安迪開始習慣喊媽媽,

跟著媽媽一起準備晚餐,

依偎在媽媽身旁看媽媽彈鋼琴,

跟媽媽的關係日漸緩和,真心為他高興。

 

當父母不理解孩子需求,

孩子就任性、發脾氣表達不滿

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

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提到:

孩子任性、發脾氣是因為

他們的生理和情感的發育

超過了自身的溝通能力。

當孩子無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或者父母總是讀不懂孩子的意思時,

孩子會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

 

電影《小淘氣尼古拉》中,

尼古拉誤會父母要給他生個弟弟而不要他了,

於是,為了討好父母,

他請小夥伴到家裡來打掃衛生,

結果弄得房子亂七八糟:

沙發爛了、桌布破了、

貓被扔進了洗衣機…

當父母帶他去郊遊的時候,

他又誤會父母要把他扔到森林裡去,

趁著父母下車的時候把車子反鎖,

任憑父母怎麼跟他講道理,也不為所動,

最後,父母不得不推著車子回家。

父母很生氣,卻不知道,

這個有點執拗叛逆、不可愛的孩子,

只是希望父母不要拋棄他,

只是想要父母繼續愛他,

把他留在身邊而已啊!

 

只要給孩子接納和愛,

他們就會很幸福了

知乎上有個網友曾經分享自己的故事:

從小父母會生氣地把我關在門外,告訴我,

如果我再不乖他們就不要我了,

那時候,我想過死。

「去死吧」的念頭常年在腦海裡盤旋,

我不想把這種情緒傾訴給別人,

只能用文字封印在我的日記裡。



 
 
 

母親看到我的日記,

認為我故意寫給她看、嚇唬她的

於是又是一頓打罵:

「說什麼自卑抑鬱難過要死,

我看你現在還不是活得好好的?

你就騙我吧,騙到最後我死了,

你就逍遙了」。

聽到母親的話,我的心涼透了,

我搜索了很多自殺的方法,

甚至在頂樓呆呆地看了很久飄雪的天空…

 

孩子耍小性子發脾氣,

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表達,

無論出於什麼樣的原因,

父母只要做到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幫助孩子疏導情緒,

那麼孩子就會感到幸福。

用心看見那個頂嘴、發脾氣、

不太可愛的孩子,

讓孩子感受到你無條件的接納和愛。

 

孩子在父母面前耍脾氣,

其實是願意對父母信任

一位媽媽曾經分享過她的做法,

值得點讚。

她家兒子用積木做了一個很漂亮的小飛機,

特別開心地在客廳又蹦又跳,

結果一不小心摔倒把飛機砸得七零八散,

孩子氣得哇哇大哭,

發瘋似地亂喊亂叫,

還把客廳的小玩具扔得滿天飛,

借此發洩心中的情緒。

這位媽媽沒有責怪孩子發脾氣,

而是無條件接納孩子,

先是用共情的方式跟兒子說:

「寶貝,這麼精緻的飛機

被砸散了實在是讓人傷心,

確實很讓人生氣」。

然後瞄準一個機會進行「情緒轉移」,

跟兒子說:

「你不用過來撿了,

媽媽幫你扔過去」。

後來,兩人你來我往,

沉浸在一場投擲玩具的遊戲中,

兒子很快忘記了之前的不愉快,

還邀請媽媽一起重新製造了

一個更大更漂亮的飛機。

 

一個孩子願意在父母面前

任性、發脾氣、哭鬧,

某種程度上是對父母的信任,

他相信父母會無條件地接納自己、愛自己。

不要等到那個孩子變得懂事,

甚至是小心翼翼的討好、

不再叛逆、不再耍小性子,

或許那才是最讓人心疼的吧。

 

 

希望父母珍視孩子的小任性,

用心看見他們的期待

作家蔣方舟前段時間在《奇葩大會》中,

自曝是討好型人格,

自小習慣了一味地去迎合和討好別人,

甚至在親密關係中都不敢跟對方大吵,

即使不是自己的錯也總是習慣道歉,

完全丟失了自己。

 

看見你的孩子,

看見那個有點不太可愛的孩子,

在孩子變得懂事甚至討好前,

珍視他的小任性,

用心看見他的期待。

TED 演講《如何愛與被愛》中,

演講人說,

生命中那個無條件愛你的人就像太陽,

每天無條件地分享自己的溫暖和光亮,

即使在寒冷的二月的早上亦是如此。

希望我們是孩子心中的那個太陽,

無條件地給予他愛和能量,

溫暖他的內心,

照亮他前行的漫漫人生路,

讓他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父母的愛。

分享工具:

按追蹤 加入粉絲!好文章 每天找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