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敗俱傷的社會悲歌:功利的教育、焦慮的家長、失去自我的孩子

最近,

有幾張圖片在網路社交平台上引發家長熱議。


 

練舞時寫作業

(圖片擷取自:微信)

 

上學路上寫作業

(圖片擷取自:微信)

打點滴時寫作業

(圖片擷取自:微信)

 

別人在衝刺,他們在寫“衝刺”

(圖片擷取自:微信)

 

書包太重,壓垮了背部

(圖片擷取自:微信)

 

家長看到後都感嘆,

給中國人當孩子太難了啦!

(繼續往下閱讀…)


 
 
 

這意味著,

你要背上世界上最重的書包、

參加世界上最多的考試、

最早品嘗孤獨與壓力、

最晚享受初戀。

也有人說,

在中國做父母也太難了啦!

這意味著一個負責賺錢養家、

另一個負責貌美如花…

也負責賺錢養家;

一個盯著自己家孩子,

另一個還要盯著別人家孩子。

 

 

功利化教育下,孩子的價值

被分數、排名、學校來衡量

「減負」

(大陸教育部提出的口號,

減輕應試教育制度下學生的負擔。)

這個詞聽了十幾年,

最近兩會又把這個詞帶起熱潮了,

說要動真格地幫孩子減負。

網友們坐不住了,

反手一篇

《教育部,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回懟。

這時又有人看不下去了,

一篇《你不希望減負,

是因為你不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學習》

送給了在座的各位。

其實說實話,

無論減不減負,

家長依舊會給孩子請家教、

上各種培訓班,進行課外加強。

 

說現在提倡快樂教育,

但其實每個人都在偷跑

有人說現在都提倡快樂教育了,

都說沒有起跑線了,

那我也讓孩子快樂一下!

到最後你就會發現所有人都在偷偷搶跑,

獨留下自己孩子一人在風中淩亂….

就像電視劇《寬鬆世代又如何》

的預告簡介一樣:

「因為沒有一個人是一樣的,

所以大家都是最棒的。

明明被這麼教育過,

反應過來時才發現:

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競爭社會。」

 

不要疑惑,

因為這就是「功利化教育」

的遊戲規則決定的。

這個社會以分數、排名、名校、證書

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價值,

父母也因為有一個這樣的孩子

而面兒上有光,光宗耀祖。

 

 

那功利教育下的

孩子和父母是如何?

有的孩子被養成白眼狼

曾經看過一網友發的貼子:

「我 10 歲的小侄子來深圳過暑假,

孩子很聰明,奧數、圍棋、輪滑成績都好,

全班考試成績第一,英語口語也很棒。

和他聊天,他居然說,

他爸媽不配有他這麼好的兒子。

父母沒什麼錢,

只開得起十幾萬的日產車,

同學都拿 iPhone7,他只有兒童手錶。」

 

有人說,

這父母把孩子養成了「白眼狼」,

也有人說這孩子有這種思維,

是因為她父母平常就是這樣教他的。

這個孩子是「成功」的,

他成績優秀、技能加身。

在父母的功利教育下

成功長成了父母希望的樣子。

 

有的孩子卻被逼到走向死亡

而有的孩子就不這麼幸運了。

老師被「成績指標」壓迫著、

家長被老師壓迫著、

學生被家長壓迫著,

一環套一環,

最終孩子在長期的學習壓力下不堪重負,

甚至選擇死亡。

 

對一些中小學生而言,死並不可怕,

甚至是逃避困難和壓力的最好方法,

因為他們對死亡沒概念。

截止到目前,

「學生自殺」條目

在網路有 550 萬的搜索結果。

在相關調查報告中,

學習壓力是中小學生自殺的首要因素,

5 個中小學生中就有 1 人曾考慮過自殺。

 

功利教育下的孩子,

都逐漸得了「空心病」

可以說,

在功利教育下長大的多數孩子,

一出生就在功利的路上狂奔,

早早失去童真、失去了靈魂,

有的漸漸地得上了「空心病」。

 

空心病就像失去了

自我、靈魂以及快樂

「空心病」這個詞是

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

徐凱文老師提出的。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

但是問題是所有藥物都無效。

徐老師在一次演講報告指出,

空心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我不知道我是誰,

我不知道我到哪兒去了,

我的自我在哪裡,

我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

我過去 19 年、20 多年的日子

都好像是為別人在活著,

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樣的孩子,

不知道活著的價值與意義何在

這是很多孩子告訴他的原話,

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

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

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

不是想自殺,

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

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這就是空心的孩子。

 

空心孩子另一造成因素,

是焦慮的父母

而空心的孩子的造就者,

一個是功利的教育,

另一個就是焦慮的父母。

@東子媽媽:

「我看到小孩閒,我就很不舒服啊!」

@新元爸:

「人那麼多,

資源那麼少,好學校的資源更少,

人人都想享受好資源,

為了享受到好資源,就必須比別家優秀,

怎麼能比別家優秀?

就要學得更多、知道的更多,

然後就是惡性的迴圈。」

@倩兒爸:

「當初沒買到學區房的時候,

整天整夜睡不著覺,

感覺沒有給孩子一個好的教育環境,

比其他孩子落後一大截,

買了學區房之後吧,焦慮不減,

到了小升初的時候全部改為面試了,

還是一樣要參加昂貴的課外補習班…」

 

父母為何焦慮?

《博美早報》上給出了答案:

「大家都說孩子沒有童年,

都痛恨奧數和培訓班,

但沒有人願意退出,

因為退出就意味著掉隊。

為什麼會焦慮,

就是因為有不確定性,

如果註定不能翻身,你肯定不會焦慮;

如果地位鞏固,你也不會焦慮。

只有那種上不上、下不下,

可上可下的狀態,才會讓你焦慮。」

 

是不是很紮心?

去年引起熱議魔都幼升小,

讓我們知道了什麼叫拼三代;

而香港要讓孩子「贏在子宮裡」,

讓我們知道了什麼叫拼命。

《沒有起跑線?》是香港的一部紀錄片,

裡面有位媽媽叫 Irene。

Irene 的大兒子一歲半,

在學前班的面試環節裡被刷下來了,

比他還小的弟弟、妹妹都可以從唱字母歌,

從 A 唱到 Z,而她的兒子只會說 BBBB…

她覺得是放養式教育害了他。

 

不久後她懷了二胎,

懷孕的時候就開始給孩子聽字母歌和詩詞故事,

開始瞭解家附近好幾十所學前班的情況。

打算一天上兩所幼稚園,

半天公立、半天私立。

那大兒子也不能放縱,索性連報五個班,

坐計程車的時候,也要拿出識字卡認字…

路過一家培訓班,牆上赫然地貼著:

「你不愛競爭?但競爭會找上你!」

 

就是這樣的社會風氣,

不斷逼著所有人往前趕

聽著就很恐慌,

就是在這種社會風氣下,

死死地催促著所有人不得不拼命往前趕。

而在這種焦慮的牽制下,

父母和孩子往往兩敗俱傷,

只剩悲劇。

 



 
 
 

就像前段時間,

福州發生的慘事

一位母親因為孩子期末考試結果不理想,

責備孩子之時發生言語衝突,

氣憤之下竟然用充電器線勒死了自己的孩子。

發現兒子死後,驚恐中多次嘗試自殺,

然而未能成功,最後從 13 樓跳了下去。

狄更斯說: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裡面摻雜著希望與失望、

功利與利益、光明與黑暗、

物質豐盈和一無所有。

 

 

三敗俱傷的時代病:

功利的教育、焦慮的家長、空心的孩子

但傷的最重的依舊是孩子,

也只會是孩子

孩子有權利選擇父母嗎?

沒有,他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

在這個大環境下,

父母不保持清醒、不自我覺醒,

那受牽累的依舊是孩子,也只會是孩子。

孩子不想渾渾噩噩過一生,

他想慢慢經歷、發現、豐富,

最終成為一個實心人。

 

這一段話,特別有道裡,

送給所有父母

在《沒有起跑線?》的紀錄片裡,

有位老師說的一段話,特別有道理,

在這裡,也想送給所有的父母。

「不是每一個孩子的個性,

都適合一開始就用盡全力去跑,

就像每隻馬的特性都不一樣。

有些馬的特性是在開始時領頭,

但是有些馬留在後邊發力,

開始時守在後面,去到直路才衝出來。

如果孩子的特性是留後,

在一開始就催迫他去跑,

很可能跑到一半就潰敗,隨時死在跑道上。

贏在起跑線的那一刻,未必贏在終點線。」

分享工具:

按追蹤 加入粉絲!好文章 每天找給你